夕阳西下,边境线上的小溪依旧清澈见底。1991年的那个春天,广西边防13团的战士们正在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勘察中越边境界碑。任务看似简单,实则危机四伏。每一块界碑周围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地雷,杂草丛生,藤蔓缠绕。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战士们却找到了一种独特的解压方式。每当傍晚时分,溪流边总会传来一声巨响,紧接着就是此起彼伏的欢笑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中,战士们还能如此开怀大笑?而这声巨响,又和这些笑声有什么关联?
世人皆知1991年是中越关系转折的重要一年,却不知在这一年的春天,一支特殊的勘察队伍正在中越边境线上,完成着一项看似平常却又危机四伏的任务。
这支队伍就是广西边防13团的界碑勘察小分队。1991年2月18日,一纸来自外交部的紧急电报,打破了边防13团的宁静。电报要求对中越边境线上的所有界碑做全面勘察,包括正碑、附碑在内,都要详细记录其地理坐标、朝向、外观状况等信息。
团长张守信接到任务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当时的情况十分特殊,边境线上的界碑大多处于"三不管"地带,有些甚至位于越方控制区。更棘手的是,经过十年的自卫反击战,这些界碑周围布满了双方遗留的地雷,杂草丛生,地形复杂。
经过慎重考虑,团领导决定组建一支精干的勘察小分队。这支队伍由侦察股长罗定伟和司令部副参谋长兰庭玉担任双组长,队员则从侦察队和特务连工兵排中精挑细选。
3月1日,第一次全员会议在团部会议室召开。罗定伟向队员们展示了一份详细的作战地图,上面标注着需要勘察的167处界碑位置。每一处界碑都要完成十几项具体指标的测量和记录,包括界碑的经纬度、海拔高度、周边地形地貌等。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勘察小分队采取了分组作业的方式。每个小组配备了最先进的测绘仪器,包括经纬仪、测距仪和照相机等。特务连的工兵们则负责开辟安全通道,清除地雷。
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每个队员都必须携带至少三天的干粮和饮用水。因为有些界碑位置过于偏僻,需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队员们还要带着完整的野战装备,以应对也许会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
3月5日清晨,勘察小分队正式出发。天还蒙蒙亮,队员们就背着沉重的装备,踏上了这段艰难的征程。第一个目标是距离团部约20公里的374号界碑。这个界碑位于一个三角地带,周围地形复杂,还要穿过一片雷区。
当天下午,小分队就遭遇了第一个难题。通往374号界碑的小路完全被荆棘丛生的杂草覆盖,工兵们不得不一边探雷,一边开路。仅仅推进了500米,就排除了12枚各式地雷。这种情况,也预示着接下来的任务将会有多么艰巨。
在374号界碑的勘察行动中,工兵班长李德武带领的排雷小组遭遇了一个特殊的情况。一枚越军遗留的蝴蝶型跳雷被藤蔓缠绕,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连锁爆炸。这种地雷的特点是跳起后在半空中爆炸,杀伤范围大,且经过多年雨水侵蚀,极不稳定。
工兵们采取了"包围式"探测法,先在地雷周围划出一个直径约3米的安全圈。四名工兵分别在不同方位,用探雷器仔细探测周边是否还有别的地雷。经过近40分钟的探测,又发现了两枚反步兵地雷,都埋在离蝴蝶雷不到一米的位置。
拆除这种复杂雷群需要特殊技巧。工兵们首先用专门的工具清理周围的杂草和藤蔓,动作必须轻柔而准确。每清理一小块区域,都要反复用探雷器确认。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
3月15日,勘察小分队遇到了更大的挑战。在427号界碑附近,探测到了一片大型雷场。这片雷场呈扇形分布,面积约200平方米。通过探雷器的反应判断,埋藏的不仅有普通地雷,还可能有导火片式地雷。这种地雷特别阴险,即使用很轻的力量触碰导火片,也会引发爆炸。
为了应对这样的一种情况,工兵排长王建国决定采用"网格式"排雷法。将整个雷场划分为若干个2米×2米的小格子,每个格子由一名工兵负责,统一指挥,依次推进。这种方法虽然耗时较长,但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安全。
在排雷过程中,工兵们发现了不少特殊现象。有些地雷因为地表水的渗透,外壳已经严重锈蚀,一碰就会碎裂。有的地雷被树根缠绕,必须先切断树根才能取出。最危险的是那些因地形变化而位置发生偏移的地雷,原本的埋设位置已经不准确,增加了排雷难度。
到3月底,仅在这片雷场就排除了各类地雷47枚,这中间还包括15枚反坦克地雷、22枚反步兵地雷和10枚跳雷。每一枚地雷都要详细记录型号、埋设深度和保存状况,这一些数据对于后续的边境清雷工作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工兵们还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排雷经验。比如在潮湿的地区,地雷通常会下沉,需要用探雷器调整到更高的灵敏度。在岩石地带,地雷往往会被山泉水冲刷改变位置,必须格外的注意探测方向。这些经验都是用生命换来的宝贵财富。
随着勘察工作的推进,排雷数量持续不断的增加。到4月中旬,累计排除各类地雷达到了惊人的312枚。这些被排除的地雷中,有中方布设的,也有越方遗留的,型号和来源各不相同。工兵们不得不随时更新排雷技术,适应不一样类型地雷的特点。
1991年4月20日,一个意外的发现改变了边境勘察队的日常生活。当天下午,在457号界碑附近的溪流勘察时,通信员老王发现溪水中有大量的鱼类活动。这条溪流宽约3米,水深不足1米,却有着数量惊人的鱼群。
这个发现立即引起了队员们的注意。由于任务特殊,补给困难,队员们的伙食一直十分单调。每天除了干粮,就是野菜和方便面。在边境线上执行任务,不能随意打枪捕猎,也不能携带渔具,因此能找到新鲜食材着实不易。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队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已经排除的地雷引信和少量作简易爆破装置来捕鱼。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指导员的批准。原因很简单,一来能改善战士们的伙食,二来这些已经排除的地雷本来就要集中销毁,与其浪费,不如物尽其用。
就这样,"炸鱼小组"正式成立了。小组成员都是经验比较丰富的工兵,由爆破专家张明远担任组长。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将已经排除的地雷中的火工品和少量炸药重新组装,制作成专门用于捕鱼的小型爆破装置。
炸鱼行动通常在傍晚进行。首先由侦察兵观察溪流中鱼群的活动规律,选定合适的位置。然后由工兵在岸边准备爆破装置,将其放入防水袋中。投放时要格外的注意,既要保证爆炸效果,又不能破坏溪流生态。
第一次炸鱼行动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5月2日傍晚,在463号界碑附近的溪流中,一次爆破就捕获了十几条大鱼,最大的一条重达两公斤多。这些鱼立即被送到野战灶台,做成了可口的鱼汤。
随着经验的积累,"炸鱼小组"的技术越来越纯熟。他们发现在水流较缓的深潭处爆破效果最好,而且要选择鱼群密集的时候。每次爆破前都要仔仔细细地观察水流方向和深度,确保安全的同时最大化捕获效果。
这项特殊的"副业"很快在边境线上传开。其他巡逻组的战士路过时,都会特意来打听"炸鱼小组"的行动时间。有时候一次爆破能捕获二三十斤鱼,不仅够本组食用,还能分享给其他巡逻组。
"炸鱼小组"还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作业流程。早上进行界碑勘察和排雷工作时,就开始留意适合炸鱼的地点。中午休息时,派人去观察鱼群活动。下午工作结束后,再组织炸鱼行动。整一个完整的过程都做到了有条不紊,丝毫不影响正常工作。
到了5月中旬,"炸鱼小组"已发展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他们不仅掌握了精确的爆破技术,还能根据不同溪流的特点调整装药量和投放方式。每次行动前都要进行安全分析,确保不会对环境能够造成过度破坏。
"炸鱼小组"的活动虽然丰富了官兵们的生活,但在边境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危险始终如影随形。1991年5月28日,在482号界碑附近发生了一起险情。
当天下午,"炸鱼小组"正准备在一处水潭进行例行捕鱼活动。爆破手老张刚把装置放入水中,猛地发现对岸的草丛中有异常动静。紧接着,三名越南军人出现在对岸,他们手持步枪,用越南语大声喊叫。
这种情况在边境地区并不罕见。由于很多溪流都是界河,两岸各属一国,偶尔会遇到越方巡逻队。通常双方都会保持克制,互不干扰。但这一次,情况有些不同。越方士兵的态度明显比较激动,不断用手势示意中方人员离开。
就在双方对峙时,水中的爆破装置突然受到水流冲击,被卷向下游。这种装置一旦入水就会启动延时引信,如果不立即处理,后果不堪设想。老张当机立断,顾不上对岸的喊话,纵身跳入及腰深的溪水中。
这个举动让对岸的越南军人更加紧张,其中一人甚至端起了步枪。此时,中方的边防战士们也做出了战斗准备。但老张没有理会这些,他快速游到爆破装置附近,一把抓住了即将被激流卷走的装置。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中方的翻译及时用越南语喊话,解释了真实的情况。对方这才明白中方战士是在抢救危险品,而不是在进行什么敌对行动。紧张的气氛随即缓和下来。
这次事件之后,"炸鱼小组"的活动变得更谨慎。每次行动前,都要派人仔仔细细地观察周边情况,确保不会发生类似的误会。同时,也改进了爆破装置的设计,增加了防水和防漂移措施。
但危险并非只来自于对岸。6月12日,在另一次炸鱼行动中,一名战士不慎踩到了河床上的尖石,造成脚部受伤。由于地处偏远,最近的医疗点也在30公里外。队员们只能就地采取简单的包扎处理,然后用担架将伤员送回驻地。
这些意外事件引起了指挥部的重视。6月15日,团部专门下发了《关于规范边境捕鱼活动的补充规定》,对"炸鱼小组"的行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规定包括:一定要选择在己方一侧的溪流进行活动;每次行动必须有一个班的战士担任警戒;活动时间不允许超出半小时;发现对方人员一定立即中止行动等。
随着规定的实施,"炸鱼小组"的行动变得更规范和安全。他们开始在固定的几个点位进行活动,这些点位都经过仔细勘察,确保位于己方控制区域内,且便于观察和警戒。同时,还在每个点位都设置了简易的撤离路线,以应对突发情况。
这种谨慎的态度确实避免了更多的意外发生。但在执行界碑勘察任务期间,类似的惊险时刻仍然时有发生。有时是遇到野生动物,有时是碰到地质灾害,这些都考验着边防战士们的应变能力。
1991年7月初,边境勘察工作进入最后阶段。这时队员们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许多界碑的位置与原始记录有偏差。其中最严重的是527号界碑,整移达到了3.2米。
通过详细勘测发现,界碑位移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由于山体滑坡造成的自然位移,有的是受到树根生长的影响,还有一些是被野生动物或人的因素破坏。尤其是在雨季,山区的地质灾害频发,非常容易造成界碑倾斜或移位。
重新确定界碑位置是一项极其严谨的工作。工程技术人员首先要根据历史资料确定界碑的原始坐标。然后利用最新的测绘设备做实地测量,将测得的数据与原始记录作对比。假如发现偏差,还要会同越方人员共同确认。
7月15日,在处理527号界碑时,中越双方展开了密切合作。这个界碑位于一处陡坡上,由于连续暴雨,周围的土壤已经松动。移动界碑必须非常小心,既要确保准确度,又要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经过商议,双方决定采用"梯次推进"的方法。首先在界碑原位和目标位置之间修建三道简易台阶,每道台阶都用木板加固。然后由两国工程人员各派四名士兵,采用人力搬运的方式,将界碑逐级移动到位。
整个过程持续了近四个小时。界碑重达280公斤,在陡峭的山坡上移动异常困难。工作人员一定时刻注意脚下,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经过第二道台阶时,界碑突然产生倾斜,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直到重新稳定下来。
这次成功的合作为后续工作树立了典范。此后在处理其他界碑时,双方都保持着良好的配合。到7月底,共完成了15处界碑的位置校正工作,这中间还包括8处大幅度移位的界碑。
界碑归位后,还要做加固处理。技术人员根据不同地形设计了多种加固方案。在平地区域,主要是加深基础,增加混凝土浇筑量。在山坡地带,则要修建护坡,预防水土流失。有些位置特殊的界碑,还要在周围设置防护栏。
8月初,一场特大暴雨考验了这些加强固定措施的效果。连续三天的降雨导致多处山体出现滑坡,但经过加固的界碑都安然无恙。特别是527号界碑,虽然周围的土壤有所松动,但界碑纹丝未动,证明了加固工作的可靠性。
最后一项工作是建立界碑档案。每个界碑都要详细记录其位置坐标、旁边的环境、地质条件等信息。并且要拍摄照片,绘制示意图,为今后的维护工作提供相关依据。这些资料不仅记录了界碑的现状,也为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到8月中旬,所有界碑的勘察和归位工作全部完成。这次行动不仅纠正了历史遗留的问题,更通过中越双方的密切配合,为两国边境地区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白刚 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摄影报道12月31日,冬日暖阳,柴氏祠村迎来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上百爱心人士共祝邱柴氏太婆124岁生日。邱柴氏太婆124岁生日现场柴氏祠村,一个距离南部县城 90 公里的偏远山村,山清水秀。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章程 通讯员清远法宣)“上厕所”是每个人必要的、合理的生理需求。那么,如果上班时间在单位上厕所期间不幸猝死,算工伤吗?单位要赔偿吗?法院会如何认定?近日,广东法院就审结了一起因为上厕所猝死是否为工伤引发的行政诉讼纠纷。
封面新闻记者 石伟近日,河南卫辉市学生家长李先生接到学校通知,被要求缴纳242元订报费用。半个月前,他刚给孩子交了182元练习册费用。“这学期已经交过80元复印费、300元延时费。老师说,过一段时间还要交校服费。感觉收费项目太乱、太多了。
元旦、春节假期将至,为持续强化警示震慑、净化节日风气,惠东县纪委监委对4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进行公开通报。具体如下:一、吉隆镇党委原书记何潭良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2022年至2023年,何潭良多次违规收受管理和服务对象所送礼金和烟酒等礼品。
近日,深圳水贝金价跌至622元每克的消息冲上热搜。随着国际金价大幅走低,近日,部分传统零售金店金价跌破800元/克关口,深圳水贝市场的金价则进一步跌至622元/克。金价下跌,叠加元旦、春节双节将近,黄金销售市场开始热闹起来。
正义的伸张与司法的明慎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建伟邯郸初中生杀害未成年人案件的办理,严格遵循了依法办案的法治原则。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坚持宽严相济、惩教结合,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相统一。解读这起案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丨xk他是中国的一名富商,耗费8亿元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可梦想落地成为现实的时候,他却在4年后莫名其妙的死去。他就是张晖,上个世纪末海南岛旅游业的龙头当家人。
营业执照公示Copyright © 2021 infocn@fun88angel.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1015216号